沒有圍墻的古建博物館——竹橋古村
村有總門樓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始建于元末明初,為風水師廖禹先生所定,總門樓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圍都有石欄桿圍成的多邊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為人、為學、經(jīng)商都要講究品德,門樓內(nèi)房舍儼然,宅櫛鄰比,戶近兩百,從超千丁,村內(nèi)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誠為當代金溪一個古風猶存的保存較好的古代村落。
走進竹橋,我們仿佛走進了100多年前的過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為壯觀。陪同我們采訪的退休教師余運中說,竹橋村前有上、中、下三個門樓和一個總門樓,不管紅、白喜事,三個門樓是必經(jīng)之路,村后有3個山門直通后山,過去是專門為防止強盜、土匪而特意設立的退路,房屋為清一色的板石墻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連成一體,村里的排水溝都是用石塊砌成,成為一個封閉式的防御系統(tǒng)。這里的排水溝,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塘中,一條東西向直街與十來條南北或東西向小巷交接。彎彎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鋪成。有的巷僅2尺寬,兩人相向而行得和和氣氣地相讓才能通過。
竹橋村有明代所建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隆公祠),其余為清代建筑,均為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顯得樸實素雅。高高聳立的山字墻,既有藝術觀賞價值,又有防火防風的實用功能。民居多為上下兩堂,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廳堂居中,左右為臥室,中間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廳堂采光全賴于此。下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簾流入池中,隨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門開在東側(cè),其他宅第的大門則開在正中。門楣、屋檐、雨檐及屋內(nèi)墻壁、門柱、窗欞、柱磉、坊頭、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繪裝飾,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建筑群中有三組建筑群更有特色,一為"文林第",一為"十家弄",一為"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設有三門,即總門、巷門、大門,各有并排四棟或三棟式樣相同的房屋由耳門相通,雨天往來并不濕腳。更為稱奇的是,中門樓前的空地上,隱約可見用青石板鋪就的一個"本"字,門樓后有一個"人"字。本者,根也,這個"本"字告訴一代代的竹橋人,不管在外讀書做官,還是經(jīng)商致富,你的"根"都在這里。落葉要歸根,人不可忘本,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所在。因為這個"本"字,家族才有一種親和力,民族才有一種凝聚力。"人"和"本"二字聯(lián)在一起,大概竹橋先人已經(jīng)意識到"以人為本",而且諄諄教誨教育后人不要忘記這一祖訓吧。這一文化現(xiàn)象恐怕是別處很少見的。
當走進一戶人家,牌樓式石門,一看就是大戶。原來,這里是清順治八年舉人、山東齊東知縣余為霖所建的"文林第"。穿過幾百年前的古老巷道向北而上,我們還見到了兩組建筑群,一為"十家弄",一為"八家弄"。在整個建筑群中,間立著十余座非住宅建筑,即公益性人公共場所,如懷仁書院,大房二房三房書院,養(yǎng)正山房,蒼嵐山房,公和堂,錫福廟等,還有祠堂6座,上、中、下三個門樓,總門樓,后山門,古井三口,池塘??傞T樓和上門樓的墻上分別嵌著道光十一年和乾隆十六年全族人立的禁碑。賜福廟中還立有一塊康熙六十年立的石碑,上面記載著當時李縣令處理該村與鄰村爭水的判詞。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江蘇古建園林有了數(shù)字博物館
江蘇古建園林營造數(shù)字博物館運用現(xiàn)代數(shù)字化網(wǎng)絡技術,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圖像、互動視效等技術,解析江蘇傳統(tǒng)建筑和園林營造工藝與特色,展現(xiàn)傳統(tǒng)建筑與古典園林的構(gòu)造機理、營造方法和文化內(nèi)涵。【詳細】
列恩·雷博物館:城市的褶皺雕塑
帕特森建筑工作室在設計列恩【詳細】
北京首家古森林博物館在大興開館
云貴高原的神木、長白山的浪木、四川峨眉山的烏木……全市首家古森林博物館日前在大興魏善莊鎮(zhèn)建成開館。該館陳列了89組大型古木展品、103件世界各地木材標本。【詳細】
鄭州:三處受損古建如今皆已修繕
位于滎陽老城的韓鳳樓故居、奎星樓、滎陽縣衙三處古建筑損毀嚴重一事經(jīng)本報持續(xù)報道后,滎陽市有關方面當時表態(tài)將盡快修繕。目前,記者經(jīng)探訪發(fā)現(xiàn),經(jīng)一年多的全面修繕后,這幾處古建筑芳容已現(xiàn)。【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