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系列展示(一):寧波美術館

2012-06-21 08:47:00    作者:戴旸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瀏覽次數:

  于是,我坐在案前,面對幾張空白紙張,通常是A3復印紙,用鉛筆勾出草圖,或者說,我根本不畫通常所謂的過程草圖,就是那些我們熟知的大師們畫的一團團看不清的那種。草圖我一般只畫兩次,第一次用1B鉛筆,軸測,畫得較快,它決定了一個房子,一個世界的基本結構形態(tài),在場所中的位置、邊界、材料的分配、功能格局、通路系統(tǒng),特別需要強調的細節(jié)、尺度甚至直接在軸測圖上標明柱網和標高,主要的路徑寬度、關鍵門窗尺寸。第二次用HB鉛筆,畫得慢些,肯定而準確,甚至可以作為施工圖的參考?;蛘哒f,我的大量草圖是在心里畫下的,沏杯綠茶,坐在窗前發(fā)呆的時刻。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工作習慣,也是一種重要的內心訓練。當一個人的內心準備充分時,他的行動就會快而果斷。對于應對快節(jié)奏的工作,實際上每天都把人逼到某種極限狀態(tài)的工作需要,這種能力非常有效。唯一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是,經常像第一次看見某物那樣看自己的工作結果,不要把事情干得過度完整,完整到讓亞文化狀態(tài)的東西都不能發(fā)生,完整的東西或許意味著完美的作品,但往往無趣。支撐一個真正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人工世界的就是幾許生趣。草圖一旦畫出,我就不會輕易推翻,而是追循著一些基本問題,一路追蹤下去?;旧?,一個好的房子就是對幾個不多的問題窮追不舍。如果發(fā)生什么改動,它一定是必需的。

  一而再,再而三,在這個描述生活真相的短句里,只有"二"這個詞重復了兩次。那座老航運樓靠在江邊,它與人民路間有一大片空地。我?guī)缀跏菓{對城市密度的直覺放了一個約20mX60m的扁平體量與它平行。于是,城市在這里被擠壓到它曾經擁有的密度,相似體被重復了兩次,主體從城市干道儀式性地隱匿與后退了。或者說,這幢建筑擁有雙重主體,一個關于建筑的內部,一個關于建筑的外部。

  那個約20mX60m的扁平體量,它的空間是屋面上的虛空,它的下面是停200輛汽車的車庫。這種安排欲把這座建筑未來的城市交通問題有效解決,不留后患。這個車庫應有雙重意義尺度的柱網,停車的最佳尺寸與展覽的最佳尺寸。一個當代美術館在車庫中開辟臨時展廳是完全可能的,這決定了車庫地上一層的高度。兩個體間的夾道將完全向城市開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與自行車適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間起坡,起坡的高度應使人站在建筑的兩端正好看不見對面的人。這個高度也將使坡道下適合管道穿越與進人檢修,使從坡頂登臨兩個體的走法容易出現我們常在自發(fā)營建的城市的街邊街角常見的零星踏步與坡道,真正的建筑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種地方,并隨時會撲向我們。

  我把這個車庫稱為上抬大院,它自然導致我把航站樓主體切分為上下兩段。我在主體外圍加上了一層3m的環(huán)廊,準確地說,是U型廊,這使它和副階周匝或金廂斗底槽的作法有別,并暗示了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體的背面將成為一個真正的背。這種水平的區(qū)分將強化建筑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條江邊沒有比單純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穩(wěn)有力的。這也使建筑出現雙重基座,于是,上部鋼柱網圍繞的體積幾乎就要開始滑動。事實上,造船廠新船下水是我兒時起就最激動的場景之一,砍斷纜繩,一個巨大的體量就如一團巨大黑影,緩緩向水中滑動。原來主體上的兩個登船棧橋,是的,兩個,將向城市方向穿越主體,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們將主體錨固在巨大磚臺之上,錨固在一個事件層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磚院的人,面對兩個伸進主體的棧橋,大片明亮木作面層上的兩個黑洞,引人入內,又將猶豫,躊躇不決,這種躊躇不決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讓人享受的感覺之一。

  兩個基座是用石砌還是磚砌,主體上部內層用木做,還是用竹做,我猶豫很久。從畫草圖到正式開工,直到做到這一部分之前,我猶豫了兩年。最后放棄石作,是因為這座建筑周圍磚砌建筑很多,而在相似性中辨別差異性,才是我思考的重點。使用特制的城磚,拉出差別,也解決了磚砌與覆土的建造邏輯問題。放棄用竹,改用杉木,是因為竹作用在建筑外部尚未解決的技術困難,膠水的質量,暴曬雨淋對材質持久性的要求,膠水成分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我尤其喜歡跟施工人員做這種討論,這種看似細節(jié)的建造討論是實在的建筑學,回憶起來總是讓人愉快。

  主體基座暗含著一個3m寬外層,它有一個孔洞系統(tǒng),被主體遺失的空間,真的與假的進入主體的入口與樓梯,可進入的空間與不可進入的空間。這個外層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筑與周邊城市事物細碎而繁雜的交談。上下的分層高度也是反復思忖的,是上下相等嗎?如威尼斯總督府,一直以來我感興趣的思考對象。建成后,有人問我,你這樣做是否想的是帕提農神殿,我想他沒問我是否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是因為我把那條思緒藏得很深,或者是因為一個建筑師在發(fā)問,換個建筑工人,可能會問這是否和地方澆筑混凝土的簡易支撐架有關。因為鋼柱廊很重,3m間隔一根。如果看原始圖紙會發(fā)現原建筑存在3m與6m兩個尺寸的柱網,以中間間與稍間的方式排布。主體實際上有1/3是后來加建,兩部分柱網間有60cm的沉降縫,一對柱在此并列。全部使用均勻3m柱網,保留間距60cm的雙柱,除技術問題之外,是對主體顯現與隱匿邏輯的雙重保持。內層門板全部可以打開,面江的一側,因此而打通一條長達108m,6m寬,8m高的內廊。事實上,我從一開始就期待著那108扇高8m的門板一起向甬江打開,萬丈金光瀉入的那一時刻。沿城市一側,當門板打開,偶爾會看到里面白色的內墻,和門板間只有一柱網間距,似乎不通情理。實際上,這層門板不是立面,它直通上下,甚至沒有任何所謂的設計細節(jié),它是門板也是包裹,關閉與打開,顯現與隱遁才是它的目的。我討厭表現,喜歡暗示。我喜歡的詩人都是擅長用語言暗示什么的詩人。暗示只是跟某物很近,它使人試圖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無目的。

  在寧波美術館的設計過程中,我曾指導學生做過另外五個方案。它們的模型在2002年上海雙年展上展出過,都是很有意思的方案。與這些方案相比,我自己親手做的那一個,它看上去外表最普通,但它的所有外部動作都指向一個更有力的內部。水平方向108m長,垂直方向分7.5m與12m。實際上,7.5m以下空間如同甲板以下,或者說地面以下,除倉庫外,我布置了一個約1000m2的臨時展廳。一直有人問我,為什么把用于室外的城磚以鋪地形式一直延伸、鋪滿整個臨時展覽大廳。答案是兩個,一是暗示它向城市無障礙地開放,它應該可以做任何物品的展覽。有人說小心這會開出一個賣咸魚的市場。我想真要發(fā)生這種事,這個美術館就更屬于寧波了。答案二是,這暗示它主要也是一個勞動工場,適合現場制作,也可以轉換為一個巨大備展場地,為上部展廳提供強大的備展支撐。這個展廳開有兩扇寬達6m的大門,大型車輛可以穿越。它的四周圍繞一系列小型畫廊、畫具店、酒吧、藝術培訓教室。我把這稱為基礎,一種功能和事件的混合之地,一個巨大的發(fā)動機艙,為整個美術館提供事件性的動力。7.5m以上,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空間結構,門廳還是門廳,既使上面用鋼構玻璃頂覆蓋,但它依然,甚至更強烈地保持著一個院落的空間、邊界、光線、事件性場地的諸種特征。兩個侯船大廳自然成為兩個高大展廳,梁下高度超過10m,側高窗被改為天窗,光線射入方式的改變立刻改變了空間可能使用的性質,靠城市一側夾層,適合大小不同規(guī)模的展覽。但每個展廳中都有的那部樓梯顯然不是全然交通性功能的,這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展廳中的一對樓梯,是相似舞臺上的一對角色,它的反常使細節(jié)變?yōu)橹黧w,使局部勝過整體,它們是純粹事件性的,細微但決定性的區(qū)別,對差異性的追尋才是這個館真正的主題。

  從地面上到7.5m,或是從地下上到地上,一系列的門廊與一系列的樓梯,它們一個接一個。它們一端連接城市與土地,一端向上連接著一片澄明之地。事實上,這個美術館擁有多達五六種不同的進入方式。從上抬大院經水池的進入方式是最具儀式性的一種。但這座美術館就如同中國每座傳統(tǒng)城市都有的那座慶典之山,人們因為各種理由,從不同的路徑走進山去。每條路徑都有細微但決定的區(qū)別。這使這座大房子內含了一個巨大的如植物根莖的迷宮,或者,它是關于城市的一部微縮的百科全書,而迷宮就是百科全書最真實的結構形式。不動聲色地,它顛覆著建筑中關于功能與意義的習常譜系。在上抬大院北側,有一座巨木做的長方杉木盒子,它的功能是一個可垂掛大型藝術品的咖啡館,但重要的是它的位置,坐北朝南,它的位置使它甚至比主體更加重要。我對泛泛地談論文化并無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城市事物中那種結構性的人性。

  我無意單純用建筑去表達什么,但我對空間的重疊有興趣。主體的基座我稱之為"經濟基礎",不僅是因為它功能空間的混合。中國的美術館類建筑建造的現狀,就是只有建造投資,運營資金只夠建筑勉強運行。美術館必須通過多種經營來以館養(yǎng)館,這肯定會造成問題,但通過美術館向社會性的活動開放,它所導致的美術館設計觀念的改變在教科書里從未提及,卻更符合當代藝術面向群眾,深入群眾的態(tài)度。在三層沿江長廊,門板全部可以打開,也不只是空間效果考慮。根據寧波地區(qū)的氣候,我設想將空調的使用控制在展廳之內。大部分時間,門廳、長廊這類空間可以利用自然空氣的流動。主體已被分為內外兩層,從上抬大院直到江邊,它的外層即使閉館,也將向這座城市所有的人開放,甚至可以考慮,管理人員只需在展廳的門口管理,所有公共空間都可向社會開放。就像我一向主張的建筑師只是提供了一種暗示著多種可能性的場所,但并未決定它。使用者的使用和閱讀將成為這座建筑帶來的真正震撼的效果。事實上,除了開館時熱鬧了一下,以后的展覽,無論是嚴肅的革命歷史架上經典還是時尚的設計,觀眾都不多。倒是關于恐龍,關于人體奧秘的科普展人頭攢動。我去現場看過,霸王龍的巨型骨骼在10m高展廳中為當代藝術的大型制作預演,那種熱鬧場面是每一位當代藝術家所期待的場景。這也說明,對一座建筑來說,意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場所結構啟動事件的可能性,或者說,讓多重事件空間可能重疊的方式。寧波美術館足夠的容積讓我可能在其中編織復雜的結構,一個又一個局部戰(zhàn)勝了整體,一對又一對的事物制造差異,自我復制,如循環(huán)記憶,使整個建筑更有廣度。

  讓一位建筑師寫文章介紹自己的建筑并不容易。我也知道自己此時的陳述跳躍不定,但這種寫法的確很接近我慣常的思維狀態(tài)。當我面對幾張白紙,手執(zhí)鉛筆開始勾畫房子,勾畫一個世界,我總是從自己的記憶入手,由此出發(fā),開始胡思亂想。也許,這種方式,正是穿越語言迷宮最合適的方式。

中國風景園林網(www.bodypridespa.com)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tài)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yè)、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tài)優(yōu)”,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guī)劃建設有“一帶三區(qū)”,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qū)、專類植物展園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yè)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fā)中心、首發(fā)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yè)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yè)等產業(yè)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tǒng)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