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水殤

2011-06-07 14:48:10    作者:俞孔堅     來源:文匯報     瀏覽次數:

  近來我常常陷于痛苦的思索中,長江中下游干旱、洞庭湖見底變草原、華北平原因地下水虧空下沉……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人類對待水的態(tài)度恐怕至今還是不文明的。而且,至少在上個世紀的全部時間內,都在誤解、肢解和曲解水的含義和價值,在科學與技術的名義下,毀掉了水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謀殺”著水的生命。

  同時,我也陷于痛苦的回憶中。也許,“謀殺”水的第一次行動在每個兒童的啟蒙時代就開始了。

  還記得在我小學一年級的自然課上,老師給我們講關于水的“科學定義”:在常溫下,水是無色、無味、無形的液體。當時還是六七歲的我們一群鄉(xiāng)村孩子大為不解,教室里馬上掀起了一場令老師幾乎無法控制的、異常踴躍的吵嚷:水怎么是無色的?我們村西的白沙溪里的水可是白花花的;村南林中的烏龍?zhí)兜乃撬{藍的;水又怎么可以是無味的?我家天天喝的溪邊砂子里的泉水,明明是甜甜的啊,從村前風水池里流出的水,可都是帶著松油和水草的芳香??;水怎么是無形的?語文課上學的“水”就是像河流的蜿蜒和兩側飄帶一樣的水潭啊,這也正是白砂溪的形狀;還有,水里那五彩的卵石、舞動的水草、游動的魚統(tǒng)統(tǒng)與水無關嗎?吵嚷聲持續(xù)了很久,終于在老師的拍案聲中沉靜下來。老師把水壺里的水倒入帶刻度的玻璃量杯,舉過頭頂,以黑板為背景,問道:“什么顏色?”“黑色!”學生們一齊高喊。接著,老師走到窗前,又將玻璃量杯以窗外的樹木濃蔭為背景問:“什么顏色?”“綠色!”學生們又一齊高喊。接著,老師在杯里滴入紅墨汁,頓時,水杯成了鮮紅色。“所以,水是無色的,可以成為任何一種顏色。你們那些關于水的認識和理解都是一些經驗,不是科學的水。”老師揮動科學的大棒,壓制了稚嫩的反叛。我關于水的美好與浪漫的理解,第一次被無情地顛覆。

  對水的“謀殺”在中學到大學的課堂上一步步升級,最終水被定義為有兩個H和一個O組成的化學分子式。今天,當我問我的大學生兒子水是何物時,他便不加思索地回答:H2O。完整的水、生命的水在我們的最高學府、最高學術殿堂之上,堂而皇之地被謀殺肢解了。令人想起電影《美麗的心靈》中,數學家將男女愛情還原為“兩種液體的交流”。

  這樣“科學”的對水的認識,導致了生命之水一次次被屠殺。先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江南水鄉(xiāng)的大規(guī)模消滅釘螺運動。為了防止血吸蟲病,所有河道、水塘的沿岸必須鏟除雜草,用“六六粉”和DDT噴灑,殺滅血吸蟲的寄生體釘螺,所有水中生命便一同遭殃。河道的“三光”被當作先進典型示范。于是生命被從水里徹底清除。“水”被還原為不含“雜質”的液體。

  70年代末,大地原田化又轟轟烈烈在家鄉(xiāng)掀起。河道開始被裁彎取直,蜿蜒的溪流開始被硬化為水渠;被茂盛的灌叢所環(huán)護的坑塘被填埋。“三面光”的“現代化”排灌渠縱橫于大江南北的田野上,通過一個個水閘和水泵控制著水位,取代了先前沿地形自流于田間地頭、被豐茂水草所掩蓋的土水溝。繞過村前的水渠斷流了,政府開始鼓勵挖井取地下水。沒過多久,管道代替水井,自來水進入每家每戶。接著,村鎮(zhèn)里千百年來使用過的水塘終于失去其功能,成為污水和垃圾坑。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tài)至少在兒童們體力所及范圍內,徹底被還原為“無”了。

  當自然真實的水終于離開我們日常的感知范圍以后,迎來的便是80年代大規(guī)模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運動,河道成為排污溝,湖塘變成方便經濟的垃圾場。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水又不再為無色、無味的了,而是棕色乃至黑色,抑或危險的藍色(如藍藻泛濫的湖泊),且臭味熏蒸。如能回到童年,針對老師關于水的科學定義,我便又會驚異,水怎么可能是無色無味的呢?分明是色淺如醬湯,色濃如墨汁的啊,且異味濃烈。

  于是,90年代以后,關于水治理的環(huán)境工程與科學技術得到空前發(fā)展。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城鄉(xiāng)的水環(huán)境不但沒有改善,而且日益惡化。科學的研究不能說沒有發(fā)展,技術不能說沒有進步,君不見對水質的測量和化驗已經發(fā)展到對上百種元素的分析;國家的投入不能說不多,僅僅一個滇池,水治理的投入就以千億計,還有太湖、淮河乃至大江南北整個水系統(tǒng)。我驚異于工程師們如何用諸如超純水制造技術、活性碳技術、臭氧技術、微納米氣泡水處理技術、生物膜技術等等不一而足的方法,來治理我們的水環(huán)境。所有技術都在試圖將被污染的水還原為純粹的“H2O”,唯獨沒有將水當作我啟蒙前所認識的那充滿生命,色彩斑斕、形態(tài)萬千、芬芳四溢的完全的水,那現象學意義上的真實的水。

  1998年的那場大水,“嚴防死守”之后,或許更需要的是從科學意義上進行的深刻總結與反思。而此時,防洪抗洪的經濟與技術實力也已經達到中國歷史的最高峰,于是,在“防洪”名義下的水電工程,使中國大地上的生命血脈江河無一健全。水利部門以快速排干城鄉(xiāng)雨洪為主要目標,河道以沒有任何植被的“三面光”的水泥斷面為標準,本來可以滋潤干渴大地的珍貴雨水被白白排入大海,致使國土上的濕地面積劇減(與50年代相比,減少50%),自然水系統(tǒng)的旱澇調節(jié)能力也因此大大減弱,廣大城鄉(xiāng)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首都的地下水下降速度是每年1-2米之多。水與土地在防洪抗?jié)车拿x下被分離。如同人體失去血脈,失去生態(tài)水系統(tǒng)的大地還會有生命嗎,人與自然會和諧嗎?

  因此,我呼喚完全的水的回歸:水不是“H2O”,水是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水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在于它有多純凈,而在其與土地、與生物的聯(lián)系與和諧;抗旱排澇工程、水環(huán)境的治理工程都必須回到把水作為大地生命系統(tǒng)的完整性恢復為目的。包括水系統(tǒng)的生產服務、調節(jié)服務(包括旱澇調節(jié)和對氣候的調節(jié)服務)、生命承載服務(滋養(yǎng)生命萬物)和文化服務(包括審美游憩和精神服務)。因此,江河治理和秀美山川的再造就是要讓水回歸生命、回歸完全、回歸土地。不然,我們真的只有一次次為水之殤而悲鳴了。

 

編輯:jade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發(fā)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tài)環(huán)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詳細】

植物與水的搭配讓景觀充滿詩情畫意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不外乎動景和靜景。一方靜水搭配靈動叢生的植物,便多了幾分令人愉悅的生機。【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fā)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x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