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作品欣賞(組圖)

2008-09-04 21:54:04         來源:設計之家     瀏覽次數(shù):

貝聿銘簡介: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1918年其父貝祖貽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jīng)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diào)職,舉家搬至上海。中學讀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學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以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

  在求學其間貝氏埋首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筑相關的資訊,并且獲得學校舉辦的優(yōu)秀設計獎,激勵了他對建筑的興趣使他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四十年代由于戰(zhàn)爭,貝氏在父親規(guī)勸之下滯留美國,在一家以混凝土見長的工程公司工作,貝氏在這段工作經(jīng)驗中,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現(xiàn)佳績的基礎。1942年,貝氏與畢業(yè)自衛(wèi)斯里學院的陸書華結婚,同年貝氏至哈佛大學攻讀建筑碩士學位。入學不久,貝氏就輟學,工作于國際研究委員會,主要工作是摧毀德意意志境內(nèi)的橋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貝氏開始他未竟的學業(yè)。因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優(yōu)秀成績,尚未獲得碩士學位就被哈佛設計院聘為講師。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理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nèi)庭,內(nèi)庭將內(nèi)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術館是貝氏的畢業(yè)設計,嚴謹?shù)钠矫骈g錯安排了數(shù)個內(nèi)庭,使之觀感為各個不同藝廊的背景,將自然引入室內(nèi)是他的設計特點。到晚期,內(nèi)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與空間的結合,使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1948年貝氏開始建筑生涯,早期貝氏作品采用混凝土,如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紐約基輔灣公寓大樓等。到中期,作品開始趨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性,如全球大氣研究中心、肯尼迪紀念圖書館??夏岬霞o念圖書館屬于機構建筑,該圖書館是貝氏建筑生涯的轉折點,使貝聿銘名揚四海。

  1958年貝氏成立了個人的建筑事務所,開業(yè)以來幾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獲得榮耀。個人獲美國建筑學會金獎、法國建筑學院金獎、日本帝賞獎和普利茲建筑獎。其中普利茲建筑獎相當于諾貝爾獎,是建筑界最高榮譽。對貝氏而言,1986年里根總統(tǒng)頒予的自由獎(Medal Of Liberty)章對他最具意義,該獎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這枚獎章的價值凌駕于他曾獲得的任何獎項。

  雖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國影響甚巨,但貝氏認為中國是他的根,于是他開始為中國建筑作貢獻。如臺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教堂面材采用帶有凸點的黃色面磚,釘穿瓦的營建方式作為取法之對象,加上傳統(tǒng)的中國色彩,貝氏成功地結合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北京香山飯店是貝氏個人對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鑒古典的園林與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

  香港中國銀行的中銀大廈(1982-1991)是貝氏所有設計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1990年5月落成后貝氏就宣布退休,這幢高樓事實上亦象征著貝氏事業(yè)的顛峰。

  貝氏被公認為是最有影響的建筑師。他的設計簡潔利落,合理,有秩序性,這是貝氏作品創(chuàng)作寫照。精益求精,對形勢空間,建材與技術的不斷研究,是他建筑水準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這正是促使貝聿銘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長存的主因。

  在美國的建筑界初露頭角

  貝聿銘1935年遠渡重洋,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筑系攻讀。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筑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筑專業(yè)。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是在1948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chǎn)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chuàng)辦的韋布?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其后的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chǎn)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yè)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了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shù)十年的事業(yè)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他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jīng)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在他的建筑公司業(yè)務蒸蒸日上之際,他的注意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設計。60年代建于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筑物設計的開始。該中心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huán)境、色彩相調(diào)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非議之中屢創(chuàng)建筑奇跡

  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是法國密特朗時代最輝煌的建筑,整個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別具匠心的設計被公認為當代建筑藝術最偉大的奇跡。這位列“當代建筑的十大奇跡”之首的作品同樣是貝聿銘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征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他國家著名建筑師,最后由密特朗總統(tǒng)出面,邀請世界上15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13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nèi)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屬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經(jīng)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800年歷史的古建筑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tǒng)力排眾議,還是采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同年,他獲得了被稱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如今,人們不但不再指責,而且如是稱贊:“盧浮宮院內(nèi)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P>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藝術館、商業(yè)中心、摩天大廈、鐘樓,甚至還有搖滾音樂廳,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筑。據(jù)粗略統(tǒng)計,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在100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筑中,就有24項獲獎。

  多變的設計不變的中國心

  1978年,他謝絕了一個在故宮附近設計高樓的邀請,而選擇到遠離市區(qū)的香山設計香山飯店。他提出,應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qū)的建筑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后,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huán)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shù)氐拇蠼ㄖ蛨@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規(guī)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

  1984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70層樓、高100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chuàng)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筑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diào)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征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P>

編輯:royal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